大厂还是理想的职业跳板吗?

近日,一篇题为:“100个大厂人,拼凑出互联网这六年”文章在网上爆火,文章以“厂哥”访谈100位互联网从业者入手,勾勒出行业六年的起伏变迁。作者以“最后的红利”“紧日子”“熬过来”三个阶段,揭示了大厂从“理想主义”到“生存焦虑”的转变。也呈现了降本增效常态化下大厂员工的挣扎:35岁危机、福利缩减、晋升竞争加剧,甚至中层被迫“站队”求稳。

文章核心观点直指现实:如今求职者更关注“年包多少”“股票配额”而非理想情怀,而大厂的光环也因裁员潮、工作强度与稳定性下降逐渐褪色。但作者仍鼓励年轻人尝试:“认识一些朋友也是好的”——毕竟大厂的体系化经验、行业资源仍是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。在作者看来,尽管AI浪潮带来复苏信号,但中厂(如喜马拉雅)因资源和规模劣势陷入“夹缝生存”困境,而大厂仍通过标准化体系吸引人才“回流”。如果你正在寻找大厂机会,文章既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行业寒冬期的生存法则,也是一份指南,提示需在“核心业务”“AI赛道”等方向寻找突围机会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finance.sina.com.cn/jjxw/2025-07-18/doc-inffxeuh3930371.shtml

在线咨询

提示:由 AI 生成回答,可能存在错误,请注意甄别。